网站地图
中国首家网上媒体 1995年 1 月 12 日创办
社内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原创 > 正文
五一劳动节致全菲中国留学生的一封信
跨越时空的奋斗者之歌
发布时间: 来源: 神州学人

亲爱的同学们:

  在这个属于全世界劳动者的节日里,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共同回顾劳动运动的光辉历史,展望中菲合作的美好未来。作为新时代的在菲留学生,我们既承载着历史的荣光,更肩负着开创未来的使命。

历史的回响:国际劳动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1886年5月1日,美国芝加哥爆发了震撼世界的工人大罢工。在这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抗议活动中,超过30万产业工人放下工具,走上街头,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这一基本权益而英勇斗争。工人们高喊着“八小时工作、八小时休息、八小时娱乐”的朴实诉求,向资本家剥削制度发起挑战。

  这场运动在5月4日达到悲壮的高潮。在著名的“干草市场事件”中,警察向和平示威的工人开枪,造成多人伤亡。随后,当局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8名工人领袖,其中7人被判处绞刑。临刑前,劳工运动领袖奥古斯特·斯派司慷慨陈词:“如果你们以为绞死我们就能镇压劳工运动,那就大错特错了!今日的沉默必将化为明日的惊雷!”这番誓言成为全球劳工运动的宣言。

  1890年7月14日,第二国际在巴黎召开的成立大会上,通过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决议:将每年的5月1日定为“国际劳动节”。这一决议标志着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觉醒与团结,八小时工作制因此逐步在全球范围内确立。

  在亚洲,中国、菲律宾等国很早就开始响应国际劳动节的号召。

  1920年,北京、上海等地举行五一纪念活动。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2月即确立劳动节为国家法定节日。70多年来,中国的劳动节庆典始终与时俱进,既传承国际工人运动的精神内核,又赋予其中国特色。

  20世纪初,菲律宾工人就在美国殖民统治下举行了第一次五一纪念活动。菲律宾工人阶级的斗争与民族独立运动紧密结合,书写了劳工解放与民族解放相交织的壮丽篇章。

文明的交融:中菲劳动合作的当代实践

  当下,中菲两国劳动者正携手书写合作共赢的时代篇章。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从棉兰老岛铁路到马尼拉国际机场扩建项目,中菲工程师与工人通力合作,共同攻克复杂地质条件等技术难题。这些项目不仅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也培养了一批专业技能人才。

  医疗卫生合作成果尤为显著。新冠疫情期间,中菲医护人员并肩作战,中国的医疗专家组与菲律宾同行分享诊疗方案,援助的疫苗设备惠及数百万菲律宾民众;中国企业的远程医疗平台为菲律宾偏远地区带来了优质医疗服务。

  农业合作方面,中国杂交水稻专家长期驻菲指导,与当地农户共同培育适合热带气候的新品种,显著提高水稻产量;渔业领域的技术交流帮助菲律宾渔民改善了捕捞作业方式和保鲜技术。

  值得关注的是,数字经济正在创造中菲新的合作空间。中国互联网企业的本土化运营创造了大量数字就业机会,菲律宾服务外包产业也为中国企业提供优质支持;在跨境电商、移动支付等新兴领域,青年创业者们正在开拓创新的商业模式。

青年的担当:在菲学子的历史使命

  作为新时代的在菲留学生,我们既是中菲友好的受益者,更应当做两国交流的推动者。我们的使命既体现于学术研究,也彰显于实践行动。

  在专业领域,我们可以深入研究中菲经济发展中的劳动问题,特别要关注数字时代劳动者的权益保障、技能提升等前沿议题,把握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文化交流肩负重要使命。通过举办劳动文化沙龙、建设者故事分享会等活动,促进两国人民心灵相通。记录普通劳动者的奋斗故事,展现他们勤劳智慧的优秀品质。

  创新创业大有可为。依托两国市场优势,在清洁能源、现代农业、数字经济等领域寻求突破。同学们可以多参与商业实践,将创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合作项目。

  值此劳动节之际,让我们以天下为己任,珍惜留学时光,不断提升自我,以实际行动推动中菲友好合作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全菲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

2025年4月30日

  (供稿/中国驻菲律宾使馆文化[教育]处)

责任编辑:贾文颖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