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中国首家网上媒体 1995年 1 月 12 日创办
社内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原创 > 正文
从西北小镇到英国留学:一个普通女孩的追梦之旅
发布时间: 来源: 神州学人

  我是一个平凡的女孩,出生在西北一个常住人口仅3万左右、思想相对保守、经济相对落后的小镇——崔家山镇。从未想过,有一天我会跨越万里,踏上异国的土地,去追寻梦想。

  作为一个出生在小镇的孩子,我深知自己就像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才能抓住命运赐予我的每一个机会。

作者米柯融

  这不是一个华丽耀眼的故事,而是一个普通女孩摆脱小城束缚,奋斗圆梦的真实经历。

艰辛求学路 磨砺坚韧志

  20世纪60年代,我的祖父母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来到了这个位于祖国西北的小镇,参与国家工业建设。我的奋斗故事也从这个静谧祥和的西北小镇徐徐展开。

  崔家山镇距离市中心35公里,在那个“课外辅导班”盛行的年代,我的周末几乎被辅导班占满。由于没有直达的公交,每逢周末,我和同学都要一起包车,往返于小镇与市里。

  我深知这样的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因此格外珍惜。小学五年级时,我获得了人生中第一个全国类证书——全国小学生英语奥林匹克竞赛三等奖。从小学到高中,我的英语成绩始终名列全校前三。进入大学后,我通过选拔进入校队,代表学校参加全国各类英语赛事,屡获佳绩。 

  那时,我家经济并不宽裕,但母亲对我的教育投入从不吝啬。如今回想起来,尽管我们生活在偏远的乡村,但那些曾经吃过的苦,都成为我日后面对挫折时的最坚强的精神支柱。

逐梦异国行 偶然亦必然

  我第一次听说“出国留学”是在小学。当时,邻居家有位哥哥刚好在国内完成博士学位,即将以博士后的身份赴海外留学。那时的我,对这个消息充满好奇,但从未想过自己也会有这样的机会。 

  大学期间,在机缘巧合之下,我跻身全国英语比赛的顶尖圈子,结识了许多优秀而有趣的人。他们中有通过英语特长保送名校的,有吹拉弹唱样样精通的,有选择赴世界顶尖大学深造的。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来自国内顶尖高校医学院的学姐,她不仅精通英语口译,活跃于国际顶级会议,还在本科期间发表了两篇核心期刊。

  18岁的我,看到这些“闪闪发光”的人,我暗暗下定决心,也一定要有所成就。带着这份坚持和勇气,我取得了一个不错的语言成绩。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我收到了英国排前十的埃克塞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并获得了奖学金。

  在即将前往英国留学之时,我既兴奋又忐忑。出国留学是我从小学就埋下的梦想种子,但这也是我第一次离开生活了20多年的祖国,前往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期待、兴奋与担忧交织,但更多的是对新生活的憧憬,我终于有机会体验不一样的人生了!

作者在英国拍摄的埃克塞特大学校园

异国求知路 行稳致远航

  出国前,我对英国了解不多。最初印象来源于大学期间追过的英剧、电影和英媒的新闻报道。我尤为喜欢保罗·金导演的电影《帕丁顿熊》,那只憨态可掬、身穿蓝色连帽牛角扣大衣、头戴红色宽沿帽的小熊,总是用“先生”“小姐”礼貌地称呼他人。我将英国视作一个“充满绅士风度”的国度,然而,书本与影像里呈现的始终都是“想象中的英国”。

  2020年,我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前往英国。初到英国,迎面而来的便是生活的重重考验。

  在国内或许只需动动手指就能吃到热腾腾的外卖,但在英国,人工成本、原材料进口成本都比较高,导致中餐价格昂贵。再加上我并不习惯英国的饮食,因此,做饭便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吃上一口像样的热饭,我开始根据教程反复尝试。切菜时笨手笨脚,有好几次差点切到了手指;煮面条忘记看时间,不是锅底焦黑就是面条糊成一团。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过一个月的尝试之后,我也逐渐能烹制出一份美味的食物。从“十指不碰阳春水”到亲手烹饪家乡美食,这种转变,让我第一次真切的感受到了留学生活的苦辣酸甜。

  另外一方面困难来自作息的差异。在国内,午休是许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到了英国,我才发现,这里几乎没有午睡的概念。英国人工作时间通常是从早上9点一直持续到下午5点,中间的午餐时间只有半小时到一小时。大多数人都是利用这个间隙,简单吃点东西、喝杯咖啡或出去走走,很少有人会真正躺下来休息。刚开始我并不适应,坐在教室里,困意像潮水般涌上来,眼皮沉得仿佛挂了铅坠,甚至有好几次,差点在课堂上睡过去。我开始尝试用各种方法调整状态。首先我养成了早睡早起的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其次,我利用课余的时间在校园里散步,帮助身体和大脑迅速恢复清醒。另外,我也学会了适量喝咖啡,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做笔记,以此减少走神、打瞌睡的机会。渐渐地,这些技巧让我适应了英国的作息。

  然而,困难就像一个“潘多拉的盒子”,只要开启按钮,便会接踵而至。由于长期呆在宿舍里面上网课,导致我患上了“社交恐惧症”。为了摆脱这种状态,我强迫自己走出舒适区。为此,我主动担任学科代表,积极参加校学生会的活动。除了校园生活,我还利用假期和周末的时间,踏上了探索英国各地的旅程。

  在剑桥大学,我乘坐康河游船,轻声诵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仿佛能触摸到百年前诗人对康桥的深情与眷恋。剑桥大学的校园古朴典雅,沿途的建筑随着游船的移动映入眼帘。国王学院的哥特式教堂恢弘壮丽,皇后学院的数学桥静卧康河畔,三一学院的苹果树仿佛在诉说着牛顿与万有引力的传奇,圣约翰学院的叹息桥则见证了无数考试失意的学子。

  在牛津大学,每个角落都充满了知识和历史的气息,仿佛可以听到过去的学者们在讨论哲学、科学和文学的声音。基督学院以其壮丽的哥特式教堂和优美的庭院而闻名海内外。其食堂大厅内,精美的木制长桌与历代院长的肖像交相辉映,令人震撼。博德利图书馆藏书浩瀚,独特的建筑风格让人心生敬畏。 

  除了剑桥和牛津,我也走访了英国其他城市。漫步于伦敦的街头,现代与古典交织,泰晤士河畔的壮丽景致令人心潮澎湃;在爱丁堡的古城堡下,我仿佛穿越回中世纪,感受带了苏格兰的坚韧与豪情。旅行中,我结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在不同的文化交流中,我更深刻理解了这个国度的多样与包容。

经历风雨后 坚定向未来

  18岁,我告别了生我养我的西北小镇,前往省会求学。此后10年里,我怀揣梦想,为“心之所向”奋力前行。从西北小镇到英国,再从英国回到北京,虽布满荆棘,却也星光熠熠。

  这一路走来,我很少放声哭泣。只有在夜深人静时,才会躲在被窝里悄悄流泪。那些无人知晓的艰难和咬牙坚持的时刻,塑造了我坚韧的内心。对如今的生活,我心怀感恩,倍加珍惜。

  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回望来路,我的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坚定,点点滴滴,都见证了我的成长。

  未来的道路依旧充满荆棘,但我会带着这段珍贵的经历,继续勇敢的拼搏。最后,愿每一位怀揣梦想的年轻人,都能坚定信念,奋然前行,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绽放光彩。(作者米柯融系北京市欧美同学会会员,硕士毕业于英国埃克塞特大学)

责任编辑:施惠文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