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中国首家网上媒体 1995年 1 月 12 日创办
社内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原创 > 正文
“新汉学计划”十年,青年汉学家共话文明交流互鉴
发布时间: 来源: 神州学人

  (神州学人网讯 记者 贾文颖 伍依然)12月7日,世界中文大会专项论坛“首届世界青年汉学家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以“文明交流互鉴的新纽带”为主题,来自美国、俄罗斯、意大利等国的10名青年汉学家围绕“跨越时空的文明交流”与“携手共进的中国研究”两项议题展开精彩对谈。


  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副主任静炜表示,推动世界理解中国、中国拥抱世界,是汉学和中国研究的重大课题。论坛以促进文明交流与互鉴为宗旨,以融合汉学与中国研究为理念,以培育新一代青年人才为己任,以加强中国与世界的新纽带为方向,为共筑相互尊重、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文明发展道路提供了青年智慧和答案。语合中心自2013年启动并实施“新汉学计划”,培养了一大批精通中外语言和文化,具有国际学术视野,通晓国际学术规则,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青年汉学家。未来,将继续为汉学和中国研究开辟新思路、探索新方法,为有志于此的青年提供更多资源和机会。

  北京大学副校长方方表示,落实全球文明倡议,需要各国青年汉学家作为中外文明互鉴的纽带和使者,沟通中外文化、增进友谊理解。作为“新汉学计划”的积极参与者,北京大学培育了一大批国际视野开阔、中外融通的优秀毕业生,为促进中国文化的世界传播、加强民心相通作出贡献,充分发挥了汉学家在促进文明交流、文明包容、文明进步方面的关键作用,为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注入思想和文化力量。

  英国牛津大学圣安妮学院研究员罗伯特·恰德认为,汉学家的使命是联通中外各国,通过深入的研究,增加彼此的了解。他勉励青年人以国际汉学家为自我定位,勤修中文,始终与中国、中国学者、中国学术界保持紧密联系,通过向世界介绍中国,促进理解、包容、和平的全球化发展。

  在对谈环节中,青年汉学家们从哲学、社会学、语言学等角度出发,分享了自己的汉学研究成果,并探讨了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路径与形式。


  “在这个快节奏时代,很多年轻人觉得古代文学无用。”北马其顿科学与艺术学院汉学知识中心教席学者冯海城翻译了《道德经》《诗经》等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他认为,“文学是一个超时空的机器,古代文学更可以帮助我们超越思维和时间的局限。”

  来自意大利的范狄在2019年加入“新汉学计划”,他认为,做汉学家就是做桥梁。他对研究老一辈汉学家很感兴趣:“通过研究汉学前辈,我们会更加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以及研究课题的历史背景。”他想通过研究老一辈汉学家为更年轻的汉学家提供更多的研究工具,也期待与大家一道,成为不同文明交流对话的推动者。

  论坛上,代表“新汉学计划”十年成果的三部作品《问道中国:我的新汉学之路》《“新汉学计划”博士论文摘要集粹》《“新汉学计划”发展报告2013-2023》正式亮相,立体呈现了“新汉学计划”的探索历程与成功经验,讲述了“新汉学计划”博士生在中国的求学经历,介绍了他们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成果。

  据了解,2013年启动并实施的“新汉学计划”,着力通过多种人才培养和学术合作项目,培养一支中文水平优异、文化背景多样、科研能力突出的青年汉学与中国研究人才队伍,推动汉学和中国研究跨文化、跨专业、跨学科发展。10年来,“新汉学计划”已先后为90多个国家840余位海外学子提供来华攻读博士学位或开展研修学习的机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具有国际学术视野、通晓国际学术规则,能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研究的年轻一代汉学家。



责任编辑:杨匀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