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周棉教授主编的《白鹿塬论丛》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立足白鹿塬,以留学生视角和全球化视野,从跨文化角度,研究中国现代化,探究多学科学术的学术辑刊,具有丰富的学术意义与现实意义。
首先,该刊的编辑思想值得称道。
一个刊物的志趣如何、品位如何,决定了刊物的学术追求。这从《白鹿塬论丛》的征稿启事就可以看出,“坚持‘二为方向’,贯彻‘双百’ 方针,立足于白鹿塬,把代表国家主流意识和延安精神的红色文化、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和陕西地方特色的黄土文化,与代表当代中国先进科学技术水平的留学生文化,有机地融为一体。”
《白鹿塬论丛》虽然坚持哲社类刊物的一般特点,但着眼于中外留学生研究,从留学生角度和全球化视野,探究社会发展问题,探索中外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文明进程,还强调培养学术新秀,体现了编者独特的编辑思想。周棉教授在编后记中写到,蓝田人在白鹿塬的出现,是白鹿塬文明史的起点;陈忠实小说《白鹿原》的出版,使白鹿原获得了独立的文学意象;而《白鹿塬论丛》的问世,则标志着白鹿塬前所未有地进入了探讨中外古今的天地,将来或许能够成为‘白鹿塬学术’的符号。从这里,我们又感受到了编者的学术思想。
其次,文化象征意义强。
千古白鹿塬,依山傍水,钟灵毓秀,是中华民族早期的繁衍发展之地。白鹿塬,又称白鹿原。因塬上出现白鹿得名。《后汉书·都国志》:“新丰县西有白鹿塬,周平王白鹿出。”迄今已近3000年。因“霸水,古滋水也。”秦穆公时为彰显霸业,改滋水为“霸水”。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在霸桥接受秦王子婴投降,将“霸”改为“灞”,故霸陵原又常常被写为“灞陵原”。后因汉文帝葬在塬上,故又名霸陵原。
在300平方公里的塬上和塬下数十公里长的浐、灞河畔,留下了难以计数的远古传说和人文古迹。中华始祖母华胥故里,南依灞河,与白鹿塬隔水相望;距今6000-7000年的半坡母系氏族遗址,西临浐河,东倚古塬。文人雅士描写白鹿塬的传统一直延续到当今。1993年,当代著名作家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的问世,使“白鹿原”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学意象”和“文化符号”,自此白鹿塬声名鹊起。书中作者基于地方文化特色,成功地唤醒了白鹿塬千年深厚的历史文化记忆,强调“白鹿塬文化”不仅蕴含了中华民族的生活和文化,而且催生了白鹿仓、白鹿书院等一系列人文地理景观,实现了地方经济与地域文化的双赢。
在草莽荆棘之中拓荒开路,是白鹿塬先民们的传统,在先民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是今日白鹿塬人之责任。周棉教授主编的《白鹿塬论丛》,意在21世纪为千古白鹿塬增添一个具有时代色彩的“论丛”,填补白鹿塬历史的空白,成为一道新的风景线。
第三,留学生视角和全球化视野具有创新性与前瞻性。
编者认为,今天中华民族的复兴任重而道远,需要完成的事务千千万万,崇洋媚外不可取,狂妄自大同样不可存;唯有立足黄土地,放眼向洋看世界,在全面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广泛博纳人类的一切优秀文化,从根本上更新中华文化,才能真正提高民族精神的境界,推动民族复兴大业的完成,当代留学生更肩负起中外文化交流和“科教兴国”的重任。
作为一个学术刊物,这种胸襟值得点赞。《白鹿塬论丛》的特色栏目“留学生与中国社会发展研究”从留学生群体与中国的社会发展为着眼点,论述留学生群体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双向推动与促进作用。有的文章论述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百年留学事业的关系及发展脉络,明晰了中国留学事业的发展趋势。而对于面向东盟的来华留学教育,基于时代的发展背景,阐明了东盟来华留学生的发展趋势及应对策略。这个栏目立意高远,具有长远意义。
第四,现实感与时代感强。
“教育 修身研究”这一栏目注重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修身”意为陶冶身心、涵养德行,本章将教育与修身联系起来,强调教育对于个人的作用及其社会性功能。张海鹏的文章着重论述了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意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并结合自身的成长背景及生活状况,论述新中国以来,为了人民的安稳与幸福,付出的艰辛与努力。
“医学人文 公共卫生研究”栏目则是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独特理解与重要论述,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与社会作用。
总而言之,该论丛体现了其对学术性、科学性和审美的不懈追求,是一本学术质量优秀、装帧美雅的学术辑刊。(作者单位:江苏省留学生与中国现代化重点研究基地)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