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中国首家网上媒体 1995年 1 月 12 日创办
社内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原创 > 正文
邓小平与留学
发布时间: 来源: 神州学人微信公众号(原载《神州学人》2004年第10期,本次发布有删改)

  文章导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他16岁远渡重洋勤工俭学,并在那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矢志不渝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了70多年。”彼时的少年邓小平志怀高远赴法求学,勤工俭学之路开启了他新的历程。而从中国留学史的角度来看,1978年6月23日邓小平关于扩大派遣留学人员的重要指示,则启动了新时期的留学大潮。近年来,回国发展越来越成为留学生的主流选择。正应了30年前邓小平在第二次南巡时对留学人员的殷切期望:“要做出贡献,还是回国好!”随着全国各地吸引留学人才的政策措施日益丰富和完善,相信未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留学人员将继续创造新的奇迹。


  在中国许多杰出的留学生中,邓小平的留学生涯并不圆满,但正是这段只有“勤工”没有“俭学”的留法生活,孕育了这位中国伟大的革命家和改革家;也正是这位“不算成功”的留学生,帮助中国人真正实现了“开眼看世界”的百年梦想。

  1920年10月,时年16岁的邓小平背负着“工业救国”的梦想远渡重洋来到法国,在位于诺曼底地区的巴耶中学开始学习。但是不到半年,他就因无力支付学校的各项费用而被迫离开学校。此后4年,邓小平辗转于法国的钢铁厂、橡胶厂等地“勤工”,每日工资仅有10个法郎。

  1984年4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联合汽车工人工会代表团和美国工会领导人代表团时说:“我也是一个工人,1920年在法国当工人,那时才16岁。当时是勤工俭学,勤工就是劳动,想挣一点钱上学。但这个目标没有实现。”尽管自己的留学生涯并不圆满,但这位睿智的政治家却充分认识到留学生对于中国现代化的重要性。1978年6月,邓小平作出扩大派遣留学生的重要指示,提出留学生的数量要增大,“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

  “邓小平的决定改变了中国整个出国留学工作的状况,也改变了我的一生。”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建说。上世纪80年代,刚从复旦大学经济系毕业的李建被挑选为首批赴德国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此后成为金融债券领域的专家。

  在邓小平“6.23”留学讲话后的25年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达70.02万人,分布在世界各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17万多学成回国的“海归”迅速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目前,中国科学院院士的81%,中国工程院院士的54%,“九五”期间国家“863计划”课题组组长以上科学家的72%,都有留学经历。从心底而言,深爱着祖国和人民的邓小平希望每一位出国留学的中国学子都能回国工作。1992年,他在第二次南巡时表达了对留学人员的殷切期望:“要做出贡献,还是回国好。”

  但是他并不愿意勉强留学生回国,而是与当时中国的国家领导人共同制定了“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和“鼓励海外留学人员以不同方式为祖国服务”的方针,同时要求国内切实改善留学归国人员的工作生活环境。这些政策取得了明显效果。迄今为止,中国已建立对留学生有优惠政策的留学人员创业园110个,入园企业超过6000家,2003年技工贸总收入达327亿元。

  而由邓小平开创的改革开放更是在过去的20多年中创造了中国腾飞的奇迹,这成为吸引中国留学生回国的不竭动力。在英国取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张慧毕业后在上海投资开办慧龙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她说:“现在的形势已经相当明确,在国外你可以有一份工作,但只有在国内才可能拥有事业。”

  “过去一提起留学回国,往往要说舍弃了国外优厚的生活条件之类的话,”中外交流史专家肖作兴说,“邓小平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成功地让中国留学生卸下扛了100多年的沉重历史包袱,将振兴祖国与个人发展的目标统一起来。”

1921年3月3日,邓小平(邓希贤,右)、邓绍圣在法国留学时的合影。

  内容编辑丨神州学人留学小组(成员:刘晓蕾、赵冰、刘晓璇)


责任编辑:贾文颖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