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中国首家网上媒体 1995年 1 月 12 日创办
社内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原创 > 正文
一位西部高校本科生眼中的大学国际化
发布时间: 来源: 神州学人

我与大学国际化的缘分,要从我大一加入学校的学生国际交流协会说起。这个协会是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部和学生之间的一个交流窗口,大一到大三,我从协会干事、到部长,再到主席,参加了协会组织的多项国际活动。不论是在法国文化周和法国留学生们一起做法国可丽饼,还是冬至文化节邀请留学生们一起包饺子,抑或是在国际文化交流节上学跳各国民族舞,在暑期国际学校时作为总负责进行规划和执行。这些都让我看见远方的世界,听见远方的故事,学会包容和理解多元文化,提升自己的国际化水平。

  作为一名本科生,相信大多数同学的体验和我一样,一开始参加这些活动只是想开阔视野,多认识一些新朋友。但当我渐渐深入到活动的策划和执行,尤其是作为活动管理者时,摆在我面前的问题,已然从如何提高自身的国际化水平变成了如何提高学校的国际化水平。根据我3年来参与学校国际化活动的观察和思考,我认为国际化建设对于一所大学至关重要,要提升学校的国际化水平,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增强实力:发展学术和打造特色

一所大学在国际教育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主要取决于学校的硬实力。能出多少科研成果,能为社会作多少贡献,都是衡量学校硬实力的重要标准。而对于学术研究来说,绝不可闭门造车,交流合作是必要的。曾经教过我的一位教授非常鼓励学生去国外参加学术合作和交流,希望学生可以去开阔视野,了解国际前沿动态,不局限于一个小圈子,而是走向世界,永远保持一颗对外学习的心。同时他也感叹说现在条件比以前好多了,以前出国甚至要自己掏钱,自己花钱请外教来学校,现在学校已经报销了很多,如果能有更多支持就更好了。我听了之后感触颇多,原来,教师和学生开展国际学术交流,背后都少不了学校的支持,只有免除了“后顾之忧”,才能“一心向前”。

如果说学术水平是一所大学的硬实力,那么文化特色则是学校的软实力,同样重要。在我看来,特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设施特色,例如科研设备完善,住宿条件优良等,良好的基础设施无疑能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和学术,并因此吸引更多的慕名者前来。二是文化特色,这与高校自身的历史和所在地的历史是分不开的。我们在选择世界时,也面临世界的选择。国际化,不应该只是我们走向世界,通过国际化建设吸引世界优秀人才走进来也很重要。但就目前来说,国外的高精尖人才首选目标仍然是我国少数顶尖高校如清华北大等,对于那些行业内知名,但在国际上知名度不够的高校依然知之甚少。要提高一所大学的国际辨识度,吸引国际人才,文化特色也很重要。中国的历史底蕴深厚,各地文化各有特色。大学可结合自身所处的地域特色,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国际化,增强自己在国际市场上的辨识度和竞争力。


普及观念:培养和储备国际人才

什么样的人才算作国际化人才?在我看来,国际化人才首先应该是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这种跨文化交流能力不仅体现在外语的熟练运用和掌握上,同时也表现在对其他国家文化的深度理解上,能够以“文化交融”的思维进行跨文化交流。其次,国际化人才应该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以适应不同国家的学习和工作环境。有过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的人这方面能力较强。但也并不绝对,并非所有出过国的人都是国际化人才,有些人尽管没有出国学习或工作经历,但具有国际化的胸怀和视野,且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实力,也可以被称作国际化人才。

对于大学而言,从外部引进国际化人才当然是最直接的方式,但更根本的应该是培养自己的国际化人才。在我的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学楼设置有新型多功能教室,圆桌、多屏教学,我们在教室的任何地方都可以感受到同样的教学效果。同时,除英语之外,学校也设置有多门外语课程,如俄语、法语、韩语等,但却普遍受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积极性不高,通常作为晚上的选修,难登白天课程的“大雅之堂”。同时,让我们这些热衷于国际化活动的同学们感到无奈的一点,是学校对于学生在国际化工作方面的奖励不够,我也常常为此烦恼。因为学校评定奖学金时,参加社团活动会有加分,参加各类竞赛会有加分,参加创业活动会有加分,却很少对学生在国际化活动中有突出表现的经历进行加分。


消除偏见:带学生正确认识世界

偏见就像一座大山,隔住了我们与世界。最近网络上关于中美关系的话题很多,美国居不下的新冠肺炎确诊人数和死亡人数触目惊心,特朗普政府的一系列举动让人困惑。近些年中美关系日益紧张,从中美贸易摩擦,到新冠肺炎疫情。网络上从不缺乏关于中美关系的话题,也有不少谣言。这导致部分人认知片面,从而对美国乃至其他国家产生偏见。不管是崇洋媚外,还是盲目排外仇外,这都是偏见。有这样想法的并不只是普通市民,在大学生中也不少。因为不了解,所以有偏见。而大学发展国际化则是要引导学生走向世界,理解世界,消除偏见。

  偏见并非不可以消除。以我的经历为例,当我在一年前向父母提出出国留学的想法时,他们的第一反应是反对。问其原因,父母主要担心我在国外会受到种族歧视,无法与当地人成为朋友,担心我的安全问题。“儿行千里母担忧”,子女离家在外父母会担心是正常,但对国外的不了解则会让他们过度担忧。当我向父母客观介绍国外的世界,告诉他们外面的世界并不完全是他们所听到的那样,他们的反对也变成了支持。很多大学生,尤其是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对于国外的认知大多是懵懂的。他们不太了解国外,也没人带他们了解,他们在网络上看到的未必是全面的真实的世界。大学应定期邀请相关方面的专家开展专题讲座或讨论,向同学们客观介绍国外情况,引导同学们正确认识世界,方便同学们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未来选择,尽可能减少因为信息偏差和认知偏见所导致的遗憾。


提升信心:国际化离我们并不遥远

在我开展国际化宣传工作的过程中,在向同学们介绍学校的各类国际交流合作项目时,总是会遇到这样的场景:当介绍到大家耳熟能详的全球名校合作项目时,同学们明显表现出信心不足,“这么有名的学校,我一个成绩不算顶尖的学生应该达不到要求吧”。而对于不太熟悉的学校又普遍存在排斥心理,“这个学校好陌生,会不会是野鸡大学?”。不少同学认为,走向国际化一定得去全球最知名的大学,如哈佛大学、麻省理工等,而这些大学则只接收如清华北大等顶尖学校的学生。这是同学们对国外大学的招生要求不够了解而导致的对自身实力的不自信。

除此之外,很多人还存在对出国留学费用的担心,认为出国留学的花费巨大。诚然,很多国外名校的学费生活费昂贵,并非所有家庭都负担得起。但是,除了国家公派出国留学项目,大学的友好院校合作项目通常也会有学费减免甚至免除学费,这无疑会减轻不少同学出国留学的经济压力。但大多数同学不甚了解自己的学校有哪些国际合作项目,合作项目又有怎样的优惠。

其实出国留学也好,留在国内也罢,都是基于同学们对自己未来的思考。大多数同学却因为不了解情况,哪怕有想法也望而却步,因此与机会失之交臂。大学应该做的,是告诉大家出国留学并不是少数高精尖人才的专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去争取。针对这点,学校可以多开展各类活动宣讲,明确提出国际合作交流项目所需要的人才类型和应具备的条件,提升学生走向国际的信心,让大家认识到国际化其实离大家并不遥远。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应立足本土,面向世界,践行国际化理念,打造国际化品牌,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和造就更多国际化人才,并吸引更多国际学生前来学习。 (作者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大四学生,任该校学生国际交流协会主席)

责任编辑:杨宇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