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中国首家网上媒体 1995年 1 月 12 日创办
社内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原创 > 正文
参与驻法国使馆“健康包”发放活动小记
发布时间: 来源: 神州学人

  一个晴朗的下午,在口罩、手套“全副武装”下,驱车20分钟,我和同事来到位于巴黎13区的红色建筑群——中国驻法国使馆教育处。在团领导的信任和鼓励下,我和同事一起参加了驻法国使馆组织的“健康包”发放活动,成为这段海外抗疫历史小小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我对此倍感荣幸。

5ffc717168052774e41bcd40331eb12.jpg

  在接受了教育处大门对车技的考验后,我们顺利来到小院。在那里,教育处领导和同事已经将“健康包”装好,列成一行迎接我们。看到摆放整齐的数万套“健康包”,我的心中满是感动,毕竟“健康包”里有口罩、药品、消毒纸巾和防疫手册,而这些都是祖国通过专机一箱一箱分类运来,工作人员再一包包口罩、一袋袋药品、一条条纸巾、一本本手册重新配装的,工作量之大不言而喻。在微信朋友圈图片中,我也曾见到很多在其他国家的兄弟姐妹,为了顺利配发“健康包”加班加点、挑灯夜战,一次次弯腰搬运、打包,最终变成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健康包”们排着队,等待着被取走,配送到海外学子手中。

025ee816534a5e6a782bfd052e7ddce.jpg

  前往院子的路上,我们见到了好几个中国留学生,他们均为本次发放“健康包”活动的志愿者。他们不惧风险,主动请缨,义务协助“健康包”打包,为保障“健康包”顺利发放尽心竭力。我想起最近很火的那则宣传广告《后浪》,在这场“献给新一代的演讲”中,“后浪”和“前浪”的定位备受关注,这些中国留学生多是“95后”甚至“00后”,他们这些“后浪”让我这个“前浪”看到,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他们并没有缺席和退后,亦在主动担当、积极奉献,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对家国情怀的理解。

  停好车子,打开后备箱,教育处公参杨进亲自上前介绍发放事宜。“健康包”装好后,教育处同事又给我们送来瓶装水和配送所需的通关材料,当时的法国还处于禁足时期,警察会随时检查出行材料。关上后备箱,重新启动车子,准备来个高难度的90度转弯时,教育处留学组负责人闫丽老师叮嘱我:“鲁克,别又开那么快!”刹那间,一股暖意涌上心头。在国外,温暖的人、温暖的事总是让人加倍珍惜,于是我默默地将汽车驾驶模式从“舒适模式”调成了“经济模式”。

  按照分配的路线,我们这组要去3个地方,完成配送需要1个小时左右。同事会提前电话联系该每一个点负责接收的中国留学生,然后到点停车,按照配发单子将“健康包”交给学生,对方清点无误并签字后,我们再向下一个点出发。负责接收“健康包”的中国留学生,都是在网上主动报名参与的志愿者。因中国留学生住宿分散,每个大社区会挑选一名志愿者,由他们接收该区的“健康包”后,再统一通知和配发给其他学生。我们这次去的3个地方,每个点配发的“健康包”数量都较多,而前来对接的3名志愿者中,有2名是女生,她们二话不说,扛起大包就往家里走,狠狠诠释了一把“巾帼不让须眉”,让我们佩服不已。

  因为工作原因,在法国巴黎工作的这一年多来,我与中国留学生交集甚少,但总能从一些活动中感受到他们的爱国之心和报国之情,特别是在涉及到祖国利益和民族情结方面,总能见到他们活跃的身影,也总能被他们身上的“后浪”力量所触动。

  “健康包”虽小,却包含着中国留学生当下最为紧缺的防疫物品,承载的亦为祖国母亲对海外游子的牵挂和呵护。那天晚上,朋友圈里有中国留学生朋友高调“炫富”,晒出刚刚领到的“健康包”4件套并配文:“感谢祖国母亲!”我既欣慰又骄傲,因为我也曾参与其中。

  记得在送完“健康包”回家的路上,我的脑海中不时会浮现出“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这句话,虽然自己只是这次抗疫活动中微不足道的一员,但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的温暖和所收获的精神财富,弥足珍贵。(作者系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三等秘书)

责任编辑:周钰凡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