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中国首家网上媒体 1995年 1 月 12 日创办
社内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合作办学 > 理论前沿 > 正文
合作办学促进“双一流”建设
发布时间: 来源: 神州学人(2019年增刊第1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但规模体量与质量水平不相称的问题仍然突出。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则是扩大和加快教育对外开放、促进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一种有效途径。

什么是“双一流”

  关于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并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定义或严格的学术标准,专家学者也有各自的说法和描述。有的认为“世界一流大学应具备三种特性,其一,立德树人,人才发展;其二,理论和科技创新;其三,开拓创新,引领潮流”。有的认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具有学术实力雄厚、作出世界贡献、享有国际声誉三大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指拥有一些世界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聚集了一群世界一流学者,吸引了一大群世界一流学生,有世界一流的办学治校育人理念和世界一流办学条件,构建了世界一流大学制度和世界一流大学文化,能够培养世界一流专业人才和研究创造世界一流水平新知识的大学”。还有的认为“一流大学的特征分为共性和个性特征,其中学校规模、学校历史、学科设置、治理模式、学术自由、象牙之塔是一流大学的共性特征”。也有人认为“世界上的大学有很多种,也因此可以有许多的‘一流’,没有绝对的‘一流’;大学应该是各有各自的精彩”。

  国际上一些评价机构也采用各自不完全相同的指标体系对世界大学和学科进行排名,予以最直接的量化展现,社会上和大学本身往往也很在意这些排行榜。如QS世界学科排名采用的是学术声誉、用人单位评价、单篇论文引用率和高被引论文引用率;ESI学科排名则采用论文数和被引频次作为排名的依据。各评价机构的指标体系虽不尽相同,但主要考虑的还是作为大学主要职能的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的产出及其影响。从定量角度分析,学科排名能否进入QS世界前100、能够进入ESI前1%都是极其重要的指标参数。有人认为大学排名位于全球前100位可以看作是世界一流了。虽然这些排名可以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大学或者学科的水平和地位,但由于其指标体系多偏重于可量化的科研成果指标而对教学评价明显不足(如US NEWS排名的论文及其被引情况权重高达75%)、数据采集多依赖于英文期刊、重理工科轻文科的权重取舍、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跨文化可比性弱等原因,使得对大学这种应该把教学和育人放在更加重要位置的评价还值得进一步商榷。也应该重视从专家学者同行评价(学术认同)、社会声誉(百姓口碑、大众认同)、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等方面予以衡量。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通过综合比较目前国内外各种关于一流大学的观点和认识,以及评价的共同指标点,得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应该具备的七个共同特征:一流的教育理念、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学生质量、一流的研究成果、一流的社会服务、一流的科学管理、一流的学术声誉。要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就必须扎扎实实从这些要素上下功夫,并按照这些目标和任务之间存在着的统属关系和发展逻辑,逐步实现这“七个一流”的有机统一。

昆山杜克大学校园

中外合作办学与“双一流”建设的内在联系

  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教育国际化。教育对外开放在国家开放战略中充分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中外合作办学最根本的初心是通过合作办学,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包括办学理念、教学与管理方法,师资、专业与课程体系,以及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手段,学习融合中补短板,丰富教育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质量的教育需求。但不能仅局限于资源的引进,重点则是要作为教育改革的“试验田”,应该助力引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方向,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寻找创新路径,围绕“双一流”建设,借鉴世界一流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治理模式、人才培养方式及教学方法,将国际一流的办学经验和管理理念进行融合创新和中国化的实践,充分吸收、改造、内化,形成中国化的做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进而推动我国教育改革创新和国际化发展,培养一大批优秀的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富有国际竞争力、全面发展的高质量创新型国际化复合人才。

  在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中提到的五项建设任务和五项改革任务中,明确指出要推进国际交流,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有效融合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联合培养高端人才,发挥中外合作办学的助力作用。这些都充分表明了中外合作办学与“双一流”建设紧密的内在联系。

昆山杜克大学携手中科金财共建大数据联合实验室

如何通过中外合作办学促进“双一流”建设

  《总体方案》围绕“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核心要求,从建设、改革两方面共提出了10项重点任务,其中许多都与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直接相关。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的《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也进一步明确要求,瞄准世界一流,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交流,有效扩大国际影响,实现跨越发展、超越引领。

  国内许多高校都在自己的“双一流”建设方案中把中外合作办学作为重要内容,充分发挥中外合作办学对接世界一流大学国际交流合作、理念和机制改革创新“实验田”和“示范区”的独特优势,推动先进教育理念、教学改革经验、优质教育资源向学校母体或本部的示范引领和辐射推广。如北京大学提出大力推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校经验;清华大学提出重构本科培养方案,建立通识教育体系,培养具备“全球胜任力”的拔尖创新人才;浙江大学提出要加快国际联合学院建设,使国际校区成为世界知名的中外合作办学集聚区和示范区;武汉大学提出加强国际合作与竞争,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以共建昆山杜克大学为基础,办好武大—杜克研究院等国际科研合作平台,共建国际科研实验室,不断提升学科和科研水平。

  如何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来促进“双一流”建设?我认为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引进一流和融合创新把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大学努力办成世界一流大学,或努力把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所涉及的学科建设成世界一流学科;二是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这一国际化交流合作平台的学习探索和创新实践经验的辐射、借鉴、示范、引领,促进中方母体高校的改革创新和国际化发展,并最终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或学科。结合昆山杜克大学6年多来的实践探索,我认为这两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引进一流,开展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昆山杜克大学自2013年批准设立开始,就把目标定位于引进世界一流教育资源,以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建设一所小规模、精英式、研究型、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大学。始终遵循“学习引进—消化吸收—融合创新—世界一流”的建设路径,通过学习引进以美国杜克大学为代表的世界顶尖大学先进的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并结合武汉大学等国内高校的办学经验,以及国家教育和人才需求,通过消化吸收融合和根植本土的再创新,致力于中外合作办学的教育理念创新、办学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

  面向未来,引领本科教育国际化创新。培养人才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而本科教育是立校之本,一流的本科是一流大学成熟的标志。昆山杜克大学在建校伊始,就面向未来,立足于引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进行了一流本科教育的创新探索,以小班教学、互动研讨、跨学科、重方法、创新思维、学用结合为特征,打破院系壁垒,突出学科交叉,实施通识博雅教育,改变过去以专业和职业为导向、以知识和技术传授为主的育人模式,面向未来、面向问题着重培养学生的素养和能力、开阔国际化视野、训练创新和跨文化思维、系统介绍理解和实践应用跨学科方法的集成,以及不断加强终身学习和应对变化创新创造的本领,培养全面素质的国际化创新拔尖人才。

  回归初心,落实以教学为中心的办学原则。学校始终坚持“以本为本”,努力践行“四个回归”,把教学尤其是本科教学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学校建立以教学为主的全面考核评价制度,对本科教师没有提出明确的科研要求,而是对教学质量的高标准,为教师营造静心教学、专注教学研究、潜心改进教学方法、精心育人的环境。学校践行以学生为本(Student-oriented),以学生学习为主导(Learning First),以学生成长为目的(Leaning Outcomes)的教育理念,并且从机制、模式和制度方面入手予以保障,保证教师能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

  融合中外,探索综合评价录取模式创新。学校在中国内地18个省市所有招生计划均采用综合评价录取模式进行综合评分,择优录取。我校综合评价招生录取模式和总体方案,符合国家高考综合改革的方向,也融入了杜克大学的经验。两年的实践表明,这种融合创新探索是比较成功的,两年均有80多个国家的学生提出申请,数量超过预期,录取学生中国际学生占30%,其中美国学生约占到一半,学生整体综合素质高,且高考分数平均高出省市一本线75分。

  搭建平台,汇聚国际化高水平优秀人才。学校的师资队伍按照杜克大学学术标准全球招聘,基本来自美国名校,外籍教师占比70%以上。学校已逐渐成为汇聚世界一流人才、促进尖端科研活动发展与汇聚、畅通国际学术交流与研讨的平台与载体。如杜克大学前任校长理查德·布罗德海德作为昆山杜克大学名誉校长,每年定期到学校为学生讲课。杜克大学哲学教授、比较哲学中心联合主任弗拉纳根,杜克大学物理学与数学教授、美国数学学会院士刘建国,杜克大学几何与理论物理中心物理、数学和教育教授普莱塞定期会到昆山杜克为学生授课。学校定期举办的学术会议和名家讲坛也吸引了众多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应邀出席并发表主题演讲。

  聚焦需求,推动高水平科学研究和产学研合作。学校成立伊始就基于面向问题、面向重大战略需求、面向未来发展的理念,坚持科研的有限目标高质量发展,在健康、环境、大数据、计算机科学等领域建立了11个高水平研究中心,同时进行产学研合作,取得了初步成效。短短4年时间,在全球健康研究中心和环境研究中心的支撑下,2018年5月,昆山杜克大学临床医学进入ESI学科全球排名前1%。尽管发表论文总数还不多,但在2019年5月ESI大陆高校篇均被引排名中,昆山杜克大学以34.12的篇均引用排名第一。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李明副教授团队开发的声纹识别及语种识别系统分别参加了NIST SRE18、MCE18、OLR18、VOICES19、ASVSPOOF19五项国际权威评测,均进入了全球前4名。学校设立了计算图像技术研究中心,主攻亿级像素手机摄像模块产品。学校成立联合研究实验室,将人工智能应用于孤独症儿童诊断、评估、康复训练等。

  互学互鉴,发挥合作办学创新实践的资源共享和经验辐射作用。学校设立初期,就推动建立武大-杜克研究院,支持三校教师组建国际科研联合团队,武大和杜克大学均提供启动资金资助,开展前沿科研。加强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间的交流互访,定期联合组织武大-杜克学术论坛,轮流在武大和杜克大学举办。实施部分教师在武大兼职博导制度,武大专门划出博士和硕士招生指标予以保证,既可以稳定一部分教师队伍,也有利于武大共享国际教师资源,而且这项工作正从理工科领域向人文社科领域扩展。这也有助于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交流合作和学术影响力与话语权的提升,培养我们自己的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高水平人文社科人才,促进中外相互理解、包容和认同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武大和杜克大学已经达成共识,要全面深化在教学、科研、管理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学生交换、教师交流、科研合作、研究机构共建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

  昆山杜克大学围绕这“七个一流”核心内涵的中外合作办学创新探索实践的初步成效,得到了专家、学生和社会的一致认同,为昆山杜克大学未来建成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力推动了武汉大学的“双一流”建设,为其他中外合作大学和国内“双一流”高校的改革创新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示范引领和参考借鉴。(作者系昆山杜克大学常务副校长)

  来源:神州学人(2019年增刊第1期)

责任编辑: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