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24年里,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以下简称“上大悉尼工商学院”)在合作办学、人才培养和质量保障等方面做过很多探索,也因此获得不少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成果奖项。近几年,上大悉尼工商学院在创业教育领域的快速成长与迭代,不仅扩大了中外合作办学的外部效应,更是进一步激活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生俱来的创业基因。
在改革开放40年回眸之际,我们不难发现中国教育开放的重要践行者——中外合作办学的从业者,为什么能够坚持下去,是因为他们骨子里就有创业基因,拥有一种创业者的精神。中外合作办学经历了很多阶段,每个阶段都会面对不同的问题,如果没有这种执着、坚持,我们很难走下去。
未来合伙人俱乐部
合作办学思维模式的转变
要素思维——生态思维——界面思维
上大悉尼工商学院建院初期,就带有创业者的要素思维,那时只有一个想法,就是要活下去。1994年,学院一股脑从国外引进了21门课程,甚至考试的试卷都拿来为我们所用,这完全是照搬引进的移植模式,因为对所有教育资源要素,有非常强的获取愿望。而这些要素的集聚积累能够让学院生存下来,只有生存才能考虑成长。
2002年,上大悉尼工商学院和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完成了本科教育合作协议的签署,进入了成长期,这是一个输入和输出的过程。我们引进的海外优质课程要在中国成长,就需要接中国的地气,能够让我们的学生接受。这个阶段属于生态思维,是改造引进的嫁接模式。
当前,上大悉尼工商学院进入了二次创业阶段,摆在面前的是机会和挑战。站在上海大学国际化战略的平台上,站在教育现代化的平台上,可以做更多更大的事情。学院把思维模式定位在界面思维,鼓励更多国内外优质资源站上这个平台,同时输出学院的优质教育资源,这就是上大悉尼工商学院在二次创业中想做的事情。
创业教育的思考可以带动本科教育的思考和投入,可以不断地反思我是谁、为了谁,这是探索、回归本科教育的初心之旅。中外合作办学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提供这样的教育服务?当然是为了培养高质量的学生,然而知之非难,行之不易。
创业教育进入孵化器运行第三课堂
创业教育的行动实验
从1.0到4.0
2011年,得益于中外双方合作的课程,上大悉尼工商学院尝试分类培养,鼓励老师带领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联动第二课堂培养人才,其中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开启了学院创业教育的1.0版本。这一做法得到了师生的认可,然而,第二课堂大多以老师为主导,由老师带领学生做项目,虽然学生在这一阶段获得了很好的学术培养,但在独立工作、主动探究自我成长方面会有欠缺,无法匹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针对这一问题,2014年,上大悉尼工商学院打造了创业教育的2.0版本——深度回归和改变创业教育的第一课堂。学生是第一课堂的主人,但他们不熟悉行业的真实情境,于是课程团队很好地利用了充足的校友资源,为学生打开课堂之门,在一系列课程中融入行业、企业、产业、商业的真实情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上大悉尼工商学院的很多校友都有丰富的行业积累和从业经验,他们愿意回到校园中,带来企业投资的愿望和学院二次创业的思考。
尽管课堂已经足够丰富和真实,但课程团队发现由于学生普遍缺乏“创业意识”,在课程结束后,学生很难有意愿继续发展课程项目。对此上大悉尼工商学院又做了一些尝试——设置第三课堂,让学生走出去,走到企业中去。学院还开设了孵化项目,让学生去实习、去体验。同时,学院改变了由老师主导的方式,鼓励学生自己主导,于是诞生了与创业教育相关的学生社团,发挥了学生之间相互鼓励的作用,形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化。除了专业课程,学院还加强了通识教育课程,并加入了批判性思维、企业家精神、可持续发展、领导能力的培养,让三个课堂联动起来,形成学院创业教育的3.0版本。
以学生为主导,优势在于接受创业教育的学生提高了主动性,会自觉参与课堂内外的活动,甚至鼓励或安排他们的小伙伴去各个路演场所报名,参加各种各样的创新创业大赛,提升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学院在创业教育中设定的核心能力),提高自己日后的生存能力。这是学院带给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成长,也是教育工作者的成功和进步。
2017年,上大悉尼工商学院开放共享的嵌入模式(4.0版本)已经开启,校园内外形成了稳定的教育环境。不断尝试和创新的驱动力,促使学院开始创业教育核心模块化的设计,以期实现线上和线下课程的建设。
几乎在所有校园里,资源都是稀缺的,因此要让优质的教学资源和课程资源更好地在不同的学生群体中得到共享。上大悉尼工商学院不仅为本院学生设置了相应课程,还在校内开设了“未来合伙人”实验班,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开设“未来合伙人”项目,面向校内和校外选拔学生群体,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创业的教育和思考,很多优秀项目在互联网+等大赛中获奖。
创业教育的学生社团自主运行第三课堂
新时代 新思考
成就创业教育的多元发展界面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在创业教育或其他任何领域天然会去思考和实践的,就是教育要走出国门。目前上大悉尼工商学院走出国门的项目还不多,但有两个重要的点:一是“一带一路”沿线的巴基斯坦卡拉奇工商管理学院,其对上大悉尼工商学院的创新创业模块非常感兴趣,两院学生之间共享课程和项目资源,既请进来又走出去。二是上大悉尼工商学院正与芬兰进行合作。北欧国家的科技创新整体水平很高,可以为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输入强大动力,其技术力量与创业教育的融合,将带来更大的外部效应。
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真正价值,上大悉尼工商学院在实践过程中提炼出一个可复制可移植的学生培养体系,打造了创业教育的全生命周期。例如与中科院上海分院合作的“未来合伙人”项目,为学生从大一到大四设计不同的情景,让他们刚进大学校门便能更好地介入,而且在学生群体中形成传帮带的机制和文化。该项目为上海地区中科院研究生提供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形成非常稳定的合作机制。
需要强调的是,“未来合伙人”项目有课程设置,有针对企业需求的管培生项目,有校友协助,还有创业者俱乐部。从近几年运行的情况看,创业者俱乐部发挥了非常好的作用,形成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项目。第一个学生负责人毕业后,第一件事就是以校友身份回到俱乐部,继续用自己的经历、资源和人脉为在校生提供持续的输入和帮助,同时在校生通过商业课程的不断训练,毕业后能够创造真正的价值。此外,学院在俱乐部中还引入风险投资机构和技术专家,采用长期陪伴的培养方式,增强他们对项目的信心,增加他们发掘人才的机会。
创业教育本身是对人的培养
有人问我们为什么要耗费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做这件事,难道未来让学生都去创业吗?当然不是,我们的学生今后不管是否创业,他们经过在上大悉尼工商学院的课程学习和磨炼,今后在职场中面对压力、面对挑战的时候,会拥有直面问题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大悉尼工商学院的学生毕业后会持续地对学院创业教育进行输入,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合作办学还是创业教育,资源是非常重要的。这些年来,学院有了丰富的积累,学院创业教育中心有一面墙,只要有企业、项目愿意和我们合作都会“上墙”,如今,这面墙已经没有空白地方了。
学院的创业教育有清晰的定位,因为处于孵化器前端,所以学院也希望和优质的孵化器合作,让这些孵化器为学生、为项目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目前学院创业社群的雏形已基本构建,团队均为交叉或组合编队。哪怕是一年级新生,也有机会和学长、校友组成团队,也会遇到项目所提供的技术专家和行业资源。同样,学院也培养学生的资源意识,包括资金意识等。此外,学院还有俱乐部、咖啡厅等交流平台,为学生之间、校友之间的交流提供机会。(作者系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副院长)
来源:神州学人(2018年增刊第2期)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