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促进民族团结、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教育数字化成为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也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泉。当前,数智技术凭借快速、便捷及高效等优势,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通信、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习惯。为保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以丰富数智化教育内容,明晰价值引领;培育数智化人才队伍,凝聚育人合力;规范数智化管理机制,强化规训优势等方式,不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开辟新的路径,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丰富数智化教育内容,明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价值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文化的、思想意识的精华,不仅体现了现代社会对物质生活的要求,还体现了当下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以往的反思,为塑造正确的价值观提供了“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为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应以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用丰富的数智化教育内容传播正确价值观,培育各民族青少年的历史责任感和家国情怀,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奠定思想根基。一方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丰富数智化教育内容,凸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价值指向。新时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战略属性、民生属性,以品德教育与知识传授并重,利用形式多样的数智媒体将教育的概念内涵、核心要义等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形成直观、生动的教育内容,引导各民族青少年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以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为指引,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由虚转实,增强价值认同。通过数智化的事实宣传和史实举证,将教育内容以视觉化、互动化、大众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解答各民族青少年的成长之困和社会关切,深化各民族青少年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理论、民族历史的认知认同,使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深刻影响各民族青少年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形成和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高质量发展强化价值引领。
二、培育数智化人才队伍,凝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育人合力
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培育数智化人才队伍,凝聚育人合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动力。一方面,培养数智化教育教学人才,组建数智化人才供给队伍,发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体力量。在增强数智意识的基础上,使教育工作者能够熟练地利用数智技术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相融合,推动教育内容、教学方式、教育资源的数智化转化,提高数智化教学时效和质量,满足各民族青少年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加强交流合作,拓展数智化人才培养路径,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人才保障。结合时代的需要,利用数字技术、文化网络和交流渠道,推动产业界与科研机构、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构建数智化创新人才培育项目,健全数智化人才选拔、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开展数智技术相关的科研工作和教育实践活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三、规范数智化管理机制,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规训优势
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当前,在泛娱乐化思潮的影响下,网络空间信息五花八门,充斥网络谣言、负面新闻及错误价值观等,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面临多重挑战。为此,必须构建数智化的监管体系,规范网络空间的管理机制,规避潜在的网络意识形态风险,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领域意识形态工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一方面,完善数智治理的法律制度体系,规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意识形态风险。基于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和实施,加快完善治理网络空间的法律条款,明确数据信息的采集、发布、管理及权责标准,依法打击利用网络挑拨民族关系、煽动民族仇恨、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从根本上阻断负面信息与错误价值观的生成与传播,防范化解风险隐患,传播民族团结进步正能量,使互联网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最大增量。另一方面,加强网络空间的规训和管理,树立网络主体的自律自觉,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责任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加强数智化信息的监管,加大对各种涉民族因素有害信息和不实信息的整治,使网络主体增强思想意识和法治意识,提高政治站位,以数智技术赋能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行助力宣传,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者为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理工大学基地研究员)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