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中国首家网上媒体 1995年 1 月 12 日创办
社内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 > 正文
主动求变,广东职业教育“底气”足
发布时间: 来源: 金羊网

高职学生学习操控技能

  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广东的战略之举、长远之策,与产业紧密相连的广东职业教育也拔新领异,蹚新路、作示范,不断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新经验。

  近日发生在广东职业院校的两组鲜活图景,正是其蓬勃发展的生动注脚——这边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智能制造学院30名首届本科生走进企业,在企业导师带领下,将校内所学理论应用于生产一线,颇受企业欢迎;那边厢,职业院校的招生如火如荼,面对纷至沓来的家长和学生,顺德职业技术大学一名院长放出“学生就业,我们负责到底!”的“豪言”。

  广东职业教育底气何在?答案在于其深植的“产业基因”与前瞻性的“主动求变”。

  回应产业之需,破解企业难题

  职业教育自带“产业基因”。产业不断向新升级,变革倒逼职业教育重构,各地职业院校动态调整专业,与区域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校长王晖回忆了一次考察经历:在考察某新能源汽车生产线时,发现线上有600个岗位,其中有300个岗位可以被标准机器人或定制优化机器人取代,剩下的一半岗位需要“高素质的人”。

  这样的场景让人担忧:产线机械化程度高了,用人少了,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还能胜任行业要求吗?工业4.0时代,职校的人才培养该何去何从?

  忧患背后,亦是机遇。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机电技术学院自主研发的“安固子母牙防松螺纹”,真正做到“永不松动”,效果好、工艺简单、结构紧凑,性能世界领先,吸引了众多国际同行企业的目光。

  该校机电技术学院老师张友能说:“如何适应粤港澳大湾区高端装备制造业相关智能制造生产线和智能装备的制造与应用行业,是职教本科人才培养的一大挑战。”

  回应产业之需,破解企业难题,正成为广东职业院校改革的核心方向。越来越多的院校围绕产业集群需求,重构课程体系,目标直指培养既能分析工程问题、开展技术研究,又能设计解决方案、优化工艺流程、实现产品交付的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在清远,广东财贸职业学院与网易有道合作的省内首个数字创意产业学院、数字创新工坊,构建数字创意人才生态链,充分发挥校企协同育人功能。

  “在工坊实训期间,我学习了AIGC与数字媒体艺术相结合的新技术、新方法。这种实践经历让我有‘在公司上班’的感觉,工作过程的系统化也是我平时在课堂上未曾体验过的。”该校学生李俊杰说。

  不断推动产教、校企深度融合,实现人才供需两端紧密对接院校、科研院所。一批优质高职院校和龙头企业、高水平普通高校联手。当前,广东高职院校联合行业企业共建共管现代产业学院500多个,全省成立108家职业教育集团,成员覆盖数千家行业企业,牵头成立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联合行业龙头,打造“实体载体”

  联合行业龙头企业,成立产业学院、现场工程师学院等“实体载体”,瞄准区域支柱产业和未来技术产业,引入企业优势资源、真实项目、行业标准、岗位标准和人才评价标准,成为当下不少职业院校的发展路径。

  去年下半年,广州职业技术大学投资5600多万元,打造智能制造工程中心,同时,与广州明珞这类龙头企业合作,成立“现场工程师”班,目标正是把企业技术需求即时转化为教学项目和研究课题,为行业企业培养大量“留得住、用得上、可持续”的高端技能人才。

  正如广州职业技术大学校长马仁听所言:“职业教育最核心的就是职业性——要看学生能不能对接产业关键环节和岗位的适应能力。”

  职业院校“转型”,皆因产业的动态调整。珠三角地区是国内重要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各地着眼实体经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制造业做实做强做优。

  在机器人产业方面,佛山底蕴深厚。目前,顺德职业技术大学机器人技术专业面向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需求,携手库卡机器人等头部企业开展校企双元协同育人,培养能进行“云网融合系统集成、智能感控应用开发”的新型机器人技术产学研创一体化复合型人才。

  该专业专任教师赵彦微介绍,学校目前与库卡机器人共建“库卡学院”,实施“订单班”培养模式。学生可系统学习工业机器人编程、视觉系统开发等前沿技术,“订单班”毕业生可直接进入库卡就业。目前,该专业已培养140余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其培养模式入选教育部产教融合典型案例。

  新竹高于旧竹枝。广东职业教育通过制度创新释放产教融合新动能,最终将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职业教育“广东范式”。

责任编辑:陶园园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