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中国首家网上媒体 1995年 1 月 12 日创办
社内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 > 正文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来源: 中国教育报

  近年来,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紧跟教育数字化发展趋势,积极推动智能技术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聚焦“加快教育现代化”“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方向和大目标,系统建立起沉浸体验、精准辅导、协同教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依托智慧教室、虚拟仿真项目、国家虚拟教研室等平台,学院不断拓展思政课堂教学的技术空间,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呈现、师生互动、课堂参与等方面的实质化提升。

  聚焦重点环节

  破解技术应用中的关键难题

  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响应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部署要求,在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坚持从教学实际出发,聚焦重点环节,努力破解技术应用中的关键难题。

  针对AI生成内容碎片化、逻辑不连贯等问题,学院依托“小雅智能助教”平台,构建课程知识图谱,推动教学内容模块化整合与精准推送,帮助学生建立系统清晰的知识结构。平台配套的学习反馈与数据分析功能,也为教师把握学生学习情况、动态调整教学节奏提供了有力支持。

  针对人机互动替代下师生情感沟通减弱的现象,学院注重拓展教学场景,在课堂之外引入虚拟仿真实践项目,打造沉浸式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和代入感,强化价值认同。这类实践不仅拓展了课堂延伸空间,也为教师与学生开展深层次思想交流提供了有效支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技术介入带来的交往疏离问题。

  在提升教师技术素养方面,学院将人工智能教学能力纳入青年教师发展体系,通过专题培训、实操演练等方式加强教师对智能平台的理解和运用。依托国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群虚拟教研室”建设成果,学院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推进教研共享与协同发展,提升教师对AI生成内容的识别能力与引导能力,确保课堂内容方向清晰、价值导向明确。

  基于教学需求

  优化课堂教学方式

  随着数字技术在高校课堂中的广泛应用,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内容筛选压力增大、教师操作不熟练等新挑战。对此,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从教学需求出发,依托智能平台推进课程资源集中管理,指导教师围绕教学目标精准调用内容,同时建立内容审核机制,强化教师对生成材料的价值判断,确保课堂讲授内容导向清晰、逻辑合理。

  针对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不熟悉、不适应等情况,学院围绕教学场景开展有针对性的实操培训,结合平台演示与模拟教学,引导教师熟练掌握平台功能,提升其内容整合与课堂组织能力。教师在掌握技术的基础上,能够将AI生成素材融入日常教学,更好把握教学节奏,突出课程重点。同时,学院依托“数智赋能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数字技能大赛、“一对一”教学导师制等,为青年教师提供全面和持续的支持。

  在课堂反馈方面,学院借助原有系统采集学生在平台上的学习数据,围绕学习频率、参与程度、内容偏好等维度开展分析,帮助教师准确掌握学生学习状态,及时优化教学进度与辅导方式,提升课堂互动成效,创新评价体系。为增强课程吸引力,学院将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专题整合,分类推送至教学平台,确保内容贴近主题、回应学生关切。

  面对新形势

  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路径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逐步进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使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课堂节奏、教学内容结构以及价值表达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面对新形势,马克思主义学院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人工智能作为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探索人工智能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路径。

  为帮助教师提高教学内容的整合能力,学院组织专题培训和实操演练,提升教师对平台功能的熟悉程度。依托“小雅智能助教”平台,教师可在“备、教、学、测、评、管”全流程实现合理安排,构建全链条质量提升体系。此外,学院还依托国家虚拟教研室推进资源共享,强化教师在内容审核、方向把握等方面的能力。

  在学习方面,学生面对生成信息复杂多样、判断难度上升等挑战,学院充分运用智能系统开展学习记录分析,结合学生的兴趣特征,为学生推送经典文献、红色文化资源等核心内容,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依托“智慧学工”系统,教师能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状态,开展针对性引导,帮助学生增强信息甄别能力,避免学生陷入单一推送的信息环境。在此基础上,学院还同步建立课堂内容审核机制,结合技术筛查和人工复核,保障课堂内容表达的准确性和导向的正面性。

责任编辑:陶园园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