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中国首家网上媒体 1995年 1 月 12 日创办
社内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 > 正文
从实验室到“一带一路”,山东职业学院以创新实践助力制造强国
发布时间: 来源: 海报新闻

  在山东职业学院的手术机器人研发中试基地,大二学生李培源、杜志晗正全神贯注地调试一台多孔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的机械臂,老师在设备旁边密切观察学生的操作流程,进行指导和评价。这台曾被外企垄断的高端医疗设备,国产化落地,有效推动了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的国产化进程。

  与此同时,4000公里外的蒙古国乌兰矿区,该校教师刘勇正为当地员工讲解PLC与触摸屏技术。参训的蒙古国新鑫公司机电车间主任赵清吉竖起大拇指:“中国老师让我们在短时间内掌握了PLC与触摸屏基础知识,提升了我们的技能水平。”从攻克“卡脖子”技术到职教名片“出海”,山东职业学院正以“技术破壁”与“职教赋能”的双重引擎,书写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新篇章。

  医工跨界,国产手术机器人打破国外垄断

  “相比科研院所,高职院校更注重实用技术开发,试错成本低、周期短,能够结合研发过程中的具体技术问题实现快速迭代,项目研发周期缩短了6个月,成本降低30%。”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腹腔镜技术工程实验室技术负责人田兆辉指出。

  手术机器人被誉为“医疗器械皇冠上的明珠”,但其研发涉及机械、电子、医学等十余个学科交叉,技术验证与临床转化难度极高。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作为国内顶尖的医疗与科研机构,在医工交叉领域具有显著优势。选择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合作,既是基于其顶尖的临床资源与医工交叉实力,也是为了充分发挥自身工程技术优势,共同服务于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和医疗健康产业升级。”山东职业学院党委书记赵凤文说。

  自2017年开始,山东职业学院智能制造教师团队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腹腔镜技术工程实验室开展医工交叉联合技术攻关,承担了多款腹腔镜手术机器人样机研发落地工作,解决了微小型器械精密加工、复合材料精密加工装配、多关节解耦合机构精密丝传动等技术难题。2024年基于前期合作基础,建立手术机器人研发中试基地,该基地聚焦“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搭建“产品研发-技术验证-工艺优化-样机试制-应用测试”全链条闭环生态,致力于解决手术机器人从实验室研发到临床应用的转化瓶颈。

多款腹腔镜手术机器人样机调试验证

  中试基地同步构建“双导师制”培养体系,以真实技术转化项目为载体进行全流程项目制教学,高职工科学生观摩真实手术流程,从设计验证到工艺优化全程参与,有效填补复杂工程能力培养缺口,提升跨学科协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这种模式不仅缩短了技术转化周期,还为企业输送了“懂技术、能实战”的高技能人才。

  在中试基地支持下,山东大学齐鲁医院DOSR系列单孔手术机器人、多孔手术机器人(一代机、二代机)均实现国产化落地,有效推动了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的国产化进程,相关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多孔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项目荣获第七届山东省科技工作者创新大赛一等奖。

  站在手术机器人中试基地的落地窗前,院长郭培谦望着往来穿梭的师生,语气坚定:“职业教育不该是教育的‘备选项’,而应成为科技自立自强的‘主力军’。”

  从“教书匠”到“技术大牛”,国家级教师团队“玩转”智能制造

  凌晨1点,智能制造学院的智能制造公共实训基地依然灯火通明。教师徐瑞霞正带着学生调试智能生产线,屏幕上跳动的代码映出她专注的面庞。5年间,她从只擅长理论教学的“教书匠”,成长为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师赛一等奖、省教学名师、省技术能手的“机器人专家”。

  这种蜕变源于学校坚持将师资队伍建设视为学校工作重中之重,建章立制大力支持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智能制造学院依托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针对如何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团队进行了不懈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了“新锐型、骨干型、领军人才型”教师发展三层级、“产、教、赛、研、创”职业能力五维度、“数字化设计、数控加工、机器人技术、生产管理、智能生产线”专业方向五模块的“三层五维五方向”的教师动态培养新模式,分层分类分方向培养了一个德技并修的高水平师资团队。

  校长郭培谦说,学校通过建章立制、搭建平台、营造氛围、重点培养等措施,为教师业务能力提升创造条件,为广大教师争当名优骨干营造氛围,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关键力量支撑。

  在学校大力支持下,智能制造学院教学团队先后完成省级及以上教科研课题26项、横向课题38项,技术服务到款额785万元,发表论文48篇,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荣誉称号18人次。团队指导学生获得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金奖1项,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5项,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25项。

  扎根海外服务“一带一路”,职教出海名片更加闪耀

  “这个故障是由于电机过载导致的,避免电机长时间在满载或接近满载的状态下运行,建议电机的实际运行负载不超过额定负载的80%-90%”。在蒙古新鑫有限责任公司乌兰矿区,山东职业学院教师刘勇正在为企业员工进行“PLC与触摸屏技术”培训,当地员工们聚精会神,边听讲解边做笔记。

  2024年6月,学校“蒙古-班·墨学院(中铁资源)”正式入选首批山东省海外“班·墨学院”。为服务中资企业海外发展,2024年7月至8月,山东职业学院智能制造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带头人刘勇,应蒙古国中铁资源新鑫有限责任公司邀请,赴公司现场开展为期30天的“PLC与触摸屏技术”专项培训。

开展“中文+职业技能”培训

  “PLC的基础知识太重要了,刘勇老师用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让我们在短时间内掌握了PLC与触摸屏的基础知识,提升了我们的技能水平”新鑫公司机电车间主任赵清吉激动地说。

  截至目前,山东职业学院已先后派出7批次,共20人为蒙古员工开展了焊接技术、PLC与触摸屏技术等8个项目的技能培训,累计培训员工超千人次。学校还选派师生团组赴工坊开展文化交流活动等,在为当地培养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及促进中蒙两国互联互通和民心相通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2025年3月7日,山东职业学院与中国石化第十建设公司共建的“国际化高层次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正式揭牌,首批40名订单班学生身着统一制服参加开班仪式。

国际化高层次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揭牌仪式

  赵凤文强调,石化产业是国家的支柱产业,此次合作将推动双方在人才培养、资源共享、技术创新等方面的紧密协同,助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为石化行业输送更多优质人才。

  打破时空限制,开展共享型数实融合实训教学

  “登录共享型数字孪生远程实训平台,我仿佛瞬间‘穿越’到了智能工厂的装配线上,机械臂流畅抓取工件,AGV小车沿轨道精准穿梭运送物料,都和真实场景一模一样。”山东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大二学生王子奇兴奋地描述着数字孪生实训平台的体验。作为国内首个对标工业4.0标准的“动车模型”智能制造生产线实训基地,这里不仅打破了传统实训的时空限制,更以虚实融合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掌握智能产线运维操作技能。

数字孪生远程实训平台

  “过去实训课只能在固定时间使用昂贵设备,操作失误还可能损坏机器,大家练习时总是小心翼翼。”学生王志杰坦言。如今,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搭建的远程实训平台,将真实生产线与虚拟场景实时映射。学生可随时登录平台,在80余个数字化场景中反复练习设备装调、产线运维等技能,训练频次提升40%以上。

  通过该数字孪生平台,学生进入一比一复刻的智能产线,完成PLC程序虚拟调试后,直接将程序远程下载至实体设备验证。“调试成功那一刻,真实设备的指示灯亮起,成就感特别强!”学生韩立波说。教师张士光介绍,这种“云端调试+实物验证”模式不仅节省了60%的实训耗材,还通过多人在线协作功能,让跨校区学生共同完成复杂项目,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这一共享型实训模式已惠及全国,喀什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乔亚婷表示:“我们通过共享山东职业学院的虚拟实训资源,解决了边疆地区设备短缺的难题,学生也能接触到最前沿的智能制造技术。”截至目前,该平台已在12所院校推广应用,累计培养3100余名学生,平台所在基地获评国家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山东省智能制造虚实融合公共实训基地和山东省虚拟现实公共应用体验中心。

责任编辑:陶园园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