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中国首家网上媒体 1995年 1 月 12 日创办
社内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就业创业 > 正文
马良: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留学与就业
发布时间: 来源: 《留学》杂志

  每年的八月与九月,是学生和家长们最为关注的时间点。而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莫过于“择校与择业”。择校与择业,本是有内在联系的两个重大选择,却总有人将其理解为两个矛盾的关系。如何处理好这两方面的关系,在择校与择业的困惑中胜出,是诸多人面临的纠结。

  由于对于各种权威媒体与自媒体的消息辨别不当,不断有人对择校与择业重复着“以讹传讹”的“潜规则”,更谈不上正确的判断了。有一些本来应该引起关注的大事件,却由于其个人的认知习惯淡而化之,与自己所关心的问题无法形成必然的关联。以下,笔者希望通过几则信息的分析,谈谈对近期“留学与就业”趋势的思考。

马良: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留学与就业

马良:国际教育联盟集团理事长,教育元宇宙国际实训体系研究院院长,教育国际化资深专家;从事中英教育交流与合作30 年,其创立的国际教育项目及“理才管学”体系成功服务了6 万余名学生。

  信息一:2022 年的“英国高考”(A-Level)

  2022 年8 月18 日,英国最有影响力的高等教育数据研究机构(DataHE)的创始人Mark Corver 发表文章,对2022 年的“英国高考”(A-Level)全英考试情况做了分析。

  该文章分析提出了六大数据:第一,A-Level 全英考试成绩水平下降0.8;第二,2 万名入读名校的学生没有达到上一年的录取分数线;第三,学生第一志愿录取率暴跌至65%;第四,按保底估分择校的人数增加了28%;第五,受前两年盲目扩招的影响,12000 名好学生被名校拒收;第六,一些非名校18 岁入读生人数增加了5%,达到了2012 年以来的最高峰。

  透过这则消息,我们似乎可以感觉到,号称世界教育强国的英国,在考试和招生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而这些问题,动辄影响上万学生的学习生涯。

  信息二:2024 年的“英国高考”(A-Level)

  2024 年8 月15 日星期四,是英国A-level 成绩公布日( 苏格兰则是8 月6 日),《泰晤士报》刊登消息指出:依据UCAS(大学和学院招生服务中心)公布的数据,2024 年高校入学人数达425680人,相较2023 年增加了3%。其中,以第一志愿录取的学生从2023 年的79% 提高到82%,招生人数达376470 人。而招收的中国留学生人数下降了6%。

  透过这则消息,我们应该敏锐意识到,英国本土学生录取人数的增加,会直接影响到中国留学生的录取数量。而这个变化,也会影响到数以万计的中国学生的学习生涯。

  信息三:人工智能大学要“火”了

  2024 年9 月2 日,澎湃新闻发表了题为《全球首家人工智能大学将迎建校五周年,新生数量创新高》的文章。文中称,位于阿联酋阿布扎比的穆罕默德·本·扎耶德人工智能大学(MBZUAI),是全球第一所专注人工智能研究的研究生院校,其2024 年秋季入学的209 名学生来自36个国家,其中44 名学生来自阿联酋本土。

  在这些新入学的学生中,147 名学生攻读硕士学位,62 名攻读博士学位,学生学习专业涵盖计算机科学、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人学等领域。其本次招生共收到4800 多份申请,录取率仅为5%,竞争异常激烈,创下该校规模最大、最多元化的招生纪录。目前,在CSRankings 排名榜上,该校已跻身计算机科学全球前100 名,在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等多个细分领域进入前20 名。

  透过这则消息,我们可以大致判断出应用型专业的优势与传统名校面临的挑战,也许这些学生毕业后的择业状况,会给世人带来很大的认知冲击。

  信息四:中非合作在务实推进

  2024 年9 月4 日至6 日,“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在北京举行,这次峰会通过了《宣言》和《行动计划》两份成果文件。《宣言》重在凝聚中非双方在携手推进现代化、共筑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等重大问题上的共识,展现双方在全球治理、和平安全、经贸合作等领域加强合作的决心和信心;《行动计划》梳理规划了中非未来三年高质量合作的实施路径,为中非下一步深化合作指明方向。

  透过这则消息,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世界地理正在我们的眼中展开,国际交流与合作热点不断。地球这么大,我们也应该走一走。

  信息五:新质生产力发展理念

  2024 年7 月15 日至18 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会议要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透过这则消息,我们当然就懂得了,世界在变,我们国家在变,政策在变,发展理念也在变。择校与择业,必须好好规划!基于上述信息和思考,笔者对新形势下的留学与就业有如下建议。

  第一,要妙用人工智能。获取信息的传统方式,一是通过媒体,二是通过熟人。对于那些人脉不广的人而言,决策的信息依据往往不足,其结果也就不尽如人意了。人工智能,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数字人”技术的应用,让那些本来为少数人服务的“专家”成为“大众情人”。近两年,自媒体受到很多知名人士、权威机构的青睐,传播的内容也日趋实用,完全可以成为我们决策的辅助工具。当然,应该避免盲目使用,最好经过值得信赖的专家或者机构的验证。

  第二,要加强统筹规划。有很多家长总是喜欢“临时抱佛脚”,片面地相信“快乐成长”,把个性中“懒惰”的缺点堂而皇之地用在下一代的教育规划中。到了升学的关键时刻,他们又开始迷信“人际关系”的作用,最终还是耽误了孩子的学业。还有的家长,根本不把自己家孩子的学业当作大事来抓,反而把责任全部推给学校和社会。其实,大家都十分清楚,孩子的成才之路正所谓:“人生的路很长,但关键的就那么几步,特别是在年轻时。”择校,必须“走一步,看两步,心中想着第三步”。有很多家长说自己不是教育工作者,所以不懂教育,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认知。只要是上过学的人,就应该懂得:知识的积累是逐步完成的,各阶段的学业也是逐步完成的。所以,如果不提前规划,很有可能让自己的孩子的成长成为“豆腐渣工程”。

  第三,要正确认知留学。现今国内的高考,催生了部分家长一种奇怪的认知:如果考不上国内大学,就申请国外名校,于是把外国大学都给“整蒙”了!应该承认,国内外大学选择新生和培养人才的要求和理念确有不同。但是,国外大学对学生是有很高要求的,对这一点家长应该心中有数。更有甚者,有人认为国外大学是“金钱社会”的产物,只要花钱就能把孩子送进名校,动不动就想进美国“藤校”(例如哈佛、耶鲁)或者英国“罗校”(例如牛津、剑桥)。我们必须认识到,“头悬梁锥刺股”不是万能的,“扬长避短”也要用对地方。如果明明是应用型人才,非要去搞尖端研究,整个教育过程就是个“十八街麻花”,要多“拧”就有多“拧”,直到成为“死结”。人要有追求,但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实现目标。

  第四,要努力顺势而为。如今,我们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机遇和挑战并存。笔者认为,赢得机遇是需要我们有明确的认知和相应的能力的。换言之,是要在机遇和挑战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对于学生而言,择校是为择业做准备。所以,对未来职业的认知,将直接影响学业的“效用”。当今社会,获取知识,易;增长才干,难。很多人把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简单理解为对学生的分流,其实认真想一想就会发现,这是要鼓励和扶持下一代“增长才干”。细细想来,天下学子各得一技、各安一职,就是很好的教育成果!

  第五,要关注国际就业。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成为这个地球上很受关注的国家之一。财富的增长,必定推动出国留学。然而,大多数人出国留学的目的是回国择业,理由是在国外找不到工作。事实上,很多国家急需人才,十分欢迎中国留学生到当地工作。由于信息不对称,加上中国家长心疼孩子,总是乐于选择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境外就业被人为“炒难”了。根据笔者旅居国外多年的经验,关注国际就业,调整留学预期,树立正确的“国际观”,也可能会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施惠文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