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指算来,我从剑桥大学博士毕业已经一年多了。在我刚读博士的时候,曾经幻想过自己毕业后的样子,在哪个城市,遇到什么人,过怎样的生活。当时间老人一下子把我推到而立之年,我开始静静反思我的留学生活,试图从过往的回忆中,抽离出一些宝贵的体验。虽然记忆是碎片化的,但是每一个关心过我的人,那些对我有期待有期望的面容,一一浮现眼前。我想把这段剑桥记忆记录下来,作为青春的印证。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描绘自己在剑桥的留学生活,那便是——幸福。每个留学剑桥的人,都有不同的收获。大家都感受过收到录取通知书时的兴奋,为自己就要触碰到知识的高级殿堂,即将和那些出现在教科书里的名人成为校友而欣喜。对我来说剑桥的意义更不一般,因为我两次拿到剑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在第二次时才顺利入学。有时候我会想,如果第一次就能顺利就读的话,自己的人生会不会有所不同。然而人生没有如果,我清楚地知道,第二次拿到录取通知书后,我更懂得知足,懂得珍惜,懂得幸福。所以,我在剑桥最主要的收获就是感受幸福。
在通往幸福的这条路上,有两个历史人物对我的影响很深,一个是剑桥大学校友,大名鼎鼎的维特根斯坦,另一个是风靡全球的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汀。
我在剑桥大学住的第一个宿舍是在维特根斯坦墓地附近。每天上学的时候,我都要穿过蜿蜒的小路和茂密的树林,经过一块维特根斯坦的门牌标注,到系里开始一天的工作,这也是我每天幸福的开始。剑桥是具有哲学气质的圣地,充满了思辨的智慧。剑桥大学的哲学氛围,在罗素、维特根斯坦时代掀起了一个小高潮。世界上的天才有很多种,关键看你钟爱哪一种。罗素评价维特根斯坦是“天才人物的完美范例”,认为他有着贵族的热忱,敢于尝试,敢于冒险。基于兴趣,维特根斯坦学习了机械和数学,22岁来到剑桥大学后,跟从罗素学习逻辑哲学,随后去奥地利南部小乡村,当起了小学教师。他做过园丁,做过建筑师,最后担任剑桥大学哲学教授,而后又辞职,一生不可谓不丰富有趣。临终的时候他说:“告诉他们,我已经有过非常精彩的人生。”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深为所动。它强烈又动人,敲打着我的心灵。是多么智慧的人才有这么深的领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自己精彩的一生,在浩瀚宇宙中给自己一个交代,用自己的方式为生命画一个完结。维特根斯坦还有一句名言:“对于不可言说之物,必须保持沉默。”这句话带给我很多思考。不得不说我们有的时候太过于自信,囿于自己的主观判断,有时又“三人成虎”,因为反复听到他人的话而得出简单的结论。其实这个世界有无数的谎言和数不清的表演,沉默可以让我们拥有更敏感深邃的内心,考察人性深处的温存和柔软。
在剑桥大学留学期间,我和同学最喜欢讨论的话题之一就是简·奥斯汀。我所在的露西·卡文迪许学院是女生学院,更是以研究简·奥斯汀著称,学院会定期组织简·奥斯汀讲座,还会举办一年一度的简·奥斯汀节。在两百年前的英国,资本主义社会迅速发展,财富累积,阶层分化,加之女性没有选举权和财产继承权,就让当时的男婚女嫁变得妙趣横生。在这种依附“财产”的体系中,很多女人选择用男人“喜欢的爱情”拴住男人,成为他们的附庸,争先恐后地想要找到一个好的归宿,便可以在家中过上衣食无忧的阔太太生活。同样的,也有很多男人钟爱娶富家女,以跻身上流阶层。那个年代,和自己不喜欢的人结婚,婚后又刻意表现优雅的人大有人在。简·奥斯汀创作的一系列文学作品启蒙了女性的爱情意识,鼓励女性不为世俗束缚,大胆追求真爱,这种超越时代的眼界与胆识不能不让后世读者为之赞叹。她的作品中既展现了女性的智慧,同时也有为了生存所做出的挣扎和妥协。简·奥斯汀的宽容之处在于她描绘自己向往的爱情的同时,并没有贬低那些致力于挤进上层社会,过上优雅生活的女性群体,只不过在她笔下,这些角色是愿意持续地伪装、表演和昧着良心罢了。
带着维特根斯坦的思考,简·奥斯汀的文学,和一张剑桥大学的博士毕业证书,我结束了自己的留学生活。回国后,常常觉得小说中的人物会浮现在生活中的某个场景里,虽然阔别许久,但是依然熟悉,有脚本的剧情就在身边上演。我仿佛一个看戏的观众,看一幕幕的电影上演,心里荡起一丝幸福,那是在剑桥读书时候沉淀下来的故事情节。(作者曾在英国留学,现就职于海军研究院科技创新研究中心)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 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