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学人网讯 近日,由中国驻菲律宾使馆与全菲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北京大学菲律宾校友会、厦门大学菲律宾校友会合办的“当代青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2025国际大学生节主题论坛”系列活动在菲律宾亚典耀大学孔子学院落幕。论坛旨在展现新时代中国留学生的精神风貌与责任担当,促进在菲中国学生学者间的交流团结,聚焦中菲人文交流与区域合作,探讨当代青年如何更好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中国驻菲律宾使馆参赞熊胜、二等秘书贾雁鹏,北京大学菲律宾校友会会长潘露莉,厦门大学菲律宾校友会副会长肖奕,亚典耀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黄林军,红溪礼示大学孔子学院院长杨正超,北京大学校友、菲律宾大学政治系副教授吴安平,厦门大学校友洪天悦,全菲中国学联活动部部长魏玉彪等嘉宾应邀出席论坛,近百位在菲中国学人、孔院师生、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校友会代表参加活动。

寄语青年担当时代使命
熊胜在致辞时指出,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紧密。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发表演讲时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这一时代课题给出的中国答案。12年来,从美好愿景到丰富实践,这一崇高目标,已成为推动国与国命运与共、“同球共济”的共同追求。

熊胜表示,10月召开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作出重要战略部署。当前,我国周边关系进入“周边格局和世界变局深度联动”阶段,如何在百年变局中有效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是当代青年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也是新时代赋予当代青年的时代命题与责任担当。
熊胜指出,中菲两国一衣带水、千年友好,建交50年来,虽经历波折起伏,但中菲友好是民心所向,任何势力都不可逆转,人民性是两国关系的厚重底色。“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充满极大挑战与机遇的时期。希望各位同学及青年学者能以更强的历史主动精神,把自己的发展与祖国的发展、世界的发展进一步结合起来,努力把自己锻造为“国际型”“世界级”优秀人才,在历史变局中打开事业发展的新天地,为中菲人民友好贡献更多力量。
多维视角下的青年思考
在首轮主旨演讲环节,7位嘉宾围绕“当代青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这一主题,从语言、文化、教育、艺术等多个维度展开主旨发言,分享了各自的独到见解与实践经验。


共同体的命运共同,需要语言共通。菲律宾理工大学的刘文超以《跨越山海,言为心桥——新时代留菲学子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使命与担当》为题,结合在菲学习经历,阐述了语言作为交流的“第一把钥匙”在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来自菲律宾女子大学的张宗娟通过自身创作实践,传递出文学作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桥梁作用。通过讲述真实感人的中菲友好故事,能够有效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文化理解与情感共鸣,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菲律宾八打雁国立大学的杨李誉结合自身参与文化交流活动的经历,分享了以实际行动促进中菲文化交流与相互理解。他强调,以真诚友善的态度推动多元文化共生共荣,通过促进中菲青年一代的深度对话,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
菲律宾女子大学的张铄结合自身在菲留学经历,阐述了当代留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她指出,青年学子应当成为连接中菲的桥梁,共同书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青春篇章。
菲律宾大学的陈方菲以自身学习菲律宾语的经历为切入点,分享了通过语言学习深化对当地文化的理解,并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认知转化为实践。
菲律宾八打雁国立大学的陈坚分析了中菲职业教育合作的现实基础与发展前景,详细阐述了中菲在职业教育标准共建、课程融合、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实践,为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了职业教育领域的专业思考和实践路径。
同样来自菲律宾八打雁国立大学的刘诗韫以《用艺术重写边界:青年留学生视角下的“命运共同体”叙事》为题,探讨了艺术如何以其超越性和普遍性,打破文化与观念的边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叙事提供新的视角与情感联结。
在菲青年学者的实践与探索
在本轮分享中,6位嘉宾相继从更多元和深入的实践层面,探讨青年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作为。


菲律宾亚太学院的许博铭致力于促进中菲青年相互理解,他分享了从专科生到国际创新赛事参赛者的成长历程,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责任担当。
菲律宾大学孔子学院中文教师代表丁峰围绕“在教育合作中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阐述了国际中文教育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独特作用。孔子学院作为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通过语言教学让不同文化背景的青年“看见彼此”,从学习中文到理解中国文化,从掌握语言技能到促进民心相通,不仅增进了中菲青年的相互理解,更培养了一批具有跨文化视野的“命运共同体”建设者。
厦大在读博士、菲律宾大学交流生洪天悦分享了她在菲律宾从学术研究到融入生活的深度体验。她表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始于真实而具体的相遇,青年学子应作为共同体理念的践行者,通过真诚的交流与扎实的研究,探索中菲相知相融的现实路径。
菲律宾红溪礼示大学孔子学院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宋羿洁分享了她在菲中文教学的实践感悟。她与志愿者团队通过语言教学与文化互动,将中文课堂融入社区日常,以实际行动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源于真诚尊重与同心协力的深刻内涵。
北京大学校友、菲律宾大学政治系副教授吴安平从一位曾在中国留学的菲律宾学者视角分享了独到观察。他指出,国际学生是沟通中菲的“活桥梁”,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强调教育是构建共同体的关键实践,为论坛提供了宝贵的第三方视角。
亚典耀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黄林军在发言中精辟阐释了儒家思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根基与智慧源泉,论证了从“修身”自律到“平天下”关怀的儒家路径,为应对全球性挑战、实现合作共赢提供了深刻的伦理框架与时代启示,让古典智慧成为照亮人类共同未来的“活着的智慧”。
活动现场,来自克罗地亚、哈萨克斯坦、丹麦、美国、法国等多个国家的中国学联组织发来祝贺视频,表达了对论坛成功举办的美好祝愿,生动展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青年力量正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的积极态势,营造了浓厚的国际交流氛围。现场还进行了“全菲中国学联文艺社”揭牌仪式,这一新平台将吸纳在菲文艺专长人才,用艺术语言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活动还特别设置了“中国留学生风采展”,分为留学生集体风采和个人成就两个部分,通过图文并茂的展板,生动展现了留菲学子在学术科研、社会活动及中菲友好交往中的精彩瞬间与卓越成就。


活动在全体参会人员的大合影中圆满落下帷幕。现场青年学子深受鼓舞,纷纷表示,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切实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勇担时代赋予的重任,把个人理想积极融入国家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伟大进程,为这一崇高事业的推进贡献青春力量,为中菲友好作出新的贡献。(供稿/驻菲律宾使馆文化[教育]处)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